侍郎山
侍郎山
朴达和金凤悲伤的爱情故事
侍郎山是堤川市白云面和凤阳邑的交界处,和爬山起点朴达岭相比,认识侍郎山的不多。 连半夜月作词的《含泪越山的朴达岭》的歌词也倾诉爬朴达岭山的辛苦,侍郎山一直承受着无名之苦。要是歌词里有‘侍郎山朴达岭’,远近闻名的侍郎山和天爬山(807米)的相距大概20公里,和九鹤山(971米)的距离也差不多,就是说侍郎山朴达岭位于正中央的地点。
侍郎山山行有从交通要冲朴达岭开始,上山顶后,在白云面慕亭里왕당、原爱莲或者凤阳邑公田里小侍郎下山的路线。如果您要在爬山路停车站停车,虽然有点单调,但只能选择返回到原点的路线。山顶从朴达岭的标高差只有238米,如果您步伐敏捷,上山一小时就够。下山也1小时就够,于是途中休息也花3个小时就能结束爬山。
到了坡路,您会看见38号国道车来人往,古代越岭的路在岭下有隧道之后变成无人路。 打通新路之前人来人往的古道 。常用道却变成古道,感觉有点奇怪但不是很难得。从堤川开始的38号国道像高速道路一样延伸。顺着这条道路,您会到达海拔453米的去朴达岭的路口。通过其中之一,有个一柱门是‘朴达岭古道’的开始迎接行人。
顺着弯曲的坡路走到达山脊,您会看见展示露出宏伟下身的‘作品’ 的休息处。听说这些木雕是休息处老板的作品,其中有一些作品是以‘朴达’和’金凤’的故事为主题,但是大部分是显示下身木雕,往返于色情和幽默之间。
‘朴达’和’金凤’ 的雕像在朴达岭休息处的角落谈情说爱。朝鲜中期庆尚道书生朴达心怀着梦想去汉阳,顺便到岭下的坪洞村过一夜,但没想到遇到村里的姑娘金凤被他迷惑,朴达连考试都忘掉,在村里呆几天和金凤谈恋爱。
朴达约金凤相约结婚,然后去汉阳,金凤每天为书郎神祈祷,但朴达考完试也没有消息。这让金凤伤心,站在岭上喊朴达的名字,最终伤心地去世了。其实朴达虽然到汉阳以后因为念金凤而落榜了。朴达一拖再拖回到村里金凤的葬礼已经过了3天。听到金凤死亡的消息之后很伤心,大声的哭。
有一天他在岭上遥远地漂浮的金凤的幻象,很高兴地抱金凤的一刹那,朴达就跌落死了。
朴达岭本来被称为‘二登岭’意思是‘天爬山和地爬山的岭脊’,但因朴达和金凤的爱情故事而变成’朴达岭’。朴达岭有堤川市政府放置的指南图 。 金就砺将军战胜和契丹10万大军的战争战胜的年代是1217年(高宗4年),还有别抄军击退蒙古军战胜的年代是1258年(高宗45年)的记录。但堤川中央狮子会设立的石碑的记录却是1216年和1268年让人感到惋惜。山岭以前属于高古丽的领域,于是名字源于意思 ‘照山岭’的高古丽话。朴达岭是800年以来和我们韩民族的历史见证,是坚强的民族魂光辉的历史的现场。
朴达岭方面(朴达岭∼山顶∼王堂)
爬山所需时间 : 2小时5分钟
各区间时间 : 朴达岭 - (13分钟) – 檀君碑石 - (30分钟) - 送电塔1 - (5分钟) - 送电塔2(5分钟) – 岩石地带 - (10分钟) – 山顶 - (20分钟) - 棱线三岔路口 - (40分钟) - 王堂 11公里 离开休息处,在朴达岭旅馆的停车站旁边向侍郎山延伸的爬山路线在栗松树林之间平坦地伸开,可能有点单调,但是在秋季路上的松子和毛栗子到处都是,一捡一兜。
在第一个三岔路口往左拐弯,就会发现泉边。树林中有很大的空地,这里有一棵树,树上挂着水管,看起来水仿佛从树上流出来。从很远的西部流下来的水,水不太冰凉。
山坡上,三个石碑立在左边。中间的石碑上刻着‘国祖檀君大皇祖圣靈’。 看起来确实是纪念檀君的, 但设置的位置有点别扭,而且最近才建成,令人疑惑。
爬山路一直顺着棱线,实际上没有大碍。从朴达岭到山顶的路上有三个三岔路口,选择左路就对。 路上的两个高压线送电铁塔,虽然看起来不顺眼,但是起着有指路牌的作用,因为爬山路都穿过铁塔下边。当您往山顶走时,离目的地十多分钟的地方,您会遇到岩石区,但是这里的倾斜不太陡,也没有大碍。总体来看,棱线比较缓慢,穿过几个山岭,才能达山顶。到山顶之前最后一个山岭令人看到侍郎山山顶,有个石塔,提醒爬山者。穿过鞍部到达山顶,会发现市政府设置的山顶标志石碑。
石碑表示离朴达岭距离‘6.5公里’,离爬山终点原爱莲村距离’4.7公里’ 向凤阳邑方向看,您能欣赏美丽的远景。白云面方向的远景因树林茂盛而看不清楚。顺着棱线向南走,会到达马头山(417.9米)。供奉朱子、宋时烈、义兵长柳麟锡等的紫阳影堂和义兵纪念馆都在马头山下公田3里堤川川边。
侍郎山山名独特,令人联想豺狼、朴达和金凤的爱情、或者新浪等。其实这个山名源于公田里小侍郎村的村名。传说古代有一位姓’苏’的先生的出生地就是小侍郎村,因此这个村的后山被称为侍郎山。这个村原来是居住着有姓崔、申、姓姓等100多户的大村,如今只有40来户。新罗时代的官职的侍郎等于次长级,任命6头品和真骨出身。高丽时代的也等于次长级官职,但文宗时以正四品属于尚书六部, 1275年10月因蒙古的干涉而改革管制时被改为搃郎,后来又重新改为侍郎、搃郎和议郎。